close

逆思維”訓練的特點

逆思維”是我在2001年第11期的《搏擊》上提出的一個概念,“就是與習以爲常的思維相反,譬如,不管是傳統武術還是現代搏擊術,一般都是先耗三、五年或幾個月打基礎,然後才搞對抗。“逆思維”不然,“逆思維”開始什麽也不教,一上來就開打——徒手戴拳套、器械使用紙刀、紙棍(把報紙卷實,外套自行車內胎),打一陣兒之後才停下來談技術,稍做糾正,接著再打。有技術糾正,則意味著“先打後練→再打→再練→再打”的“逆思維”,並非是放棄拳法一味亂打。一般拳術裏有的技術、技法、功法,“逆思維”也一樣不落,只不過“逆思維”不是等術、法、功練合格後再對抗,而是把技術、技法的合格過程放在對抗中進行——同時輔以獨自的術、法、功練習。這麽搞的一大好處,是避免了武林普遍存在的會練不會打”的現象。其實搞“逆思維”,即是出於痛恨練、打不同一”害人。
逆思維”指導搏擊訓練,技術、技法、甚至功法的練習因人而異,不但高個子和矮個子練的東西不一樣,即使同樣身高的人,也不見得就練相同的東西——身高一樣了,肌肉和其他的運動素質不見得一樣,身高素質相似的人,行爲、心理特徵還可能大相徑庭。那麽,強令所有的人100%執行同一術、法、功模本,且不准根據自身特徵有所側重,顯然是胡鬧。即使是“用規定動作進行的比賽”的專案如足球、拳擊,尚允許運動員在相同的練習內容上調整訓練量,遑論不限制動作、徹底自由發揮的搏擊?
逆思維”在不強求術、法、功同一之外,更進一步突出本能動作的價值,而所謂的糾正技術,指的是在本能與標準動作之間尋求平衡。

比較趙道新之訓練方法

細心的讀者肯定能發現,“逆思維”跟趙道新的訓練法有相似的地方。譬如,在《道新拳論》之“談訓練方法”一文中,白紙黑字地寫著:
訓練應該接近實戰,而不是把實戰去模仿訓練,在訓練中我們注重傳統,更注重創新。”
在執行了短期的基礎訓練後,就要以爆發力訓練與實戰訓練爲主。”
把實戰視爲艱苦和危險,並作爲最後才能進行的高級訓練是不對的——應把實戰作爲家常便飯。”
一種打法是否能成爲進攻的武器,不是看這一打法是否正統,而是看這種打法在實際使用時是否舒適、有效。招法應因人而異,不必統一拘泥。”
不用我多嘮叨,讀者自會看出兩種觀念的相似之處,比如:不把對抗放在最後進行,訓練服從實戰,打法因人而異等。
但二者還是有區別的,譬如,“逆思維”在“招法應因人而異,不必統一拘泥”外,更重視本能動作。另外,“逆思維”是先打後練,而趙先生雖主張日常訓練“以爆發力與實戰爲主”,但之前要先執行短期的基礎訓練”。
對於趙先生的在“打”之前、先“執行短期基礎訓練”的方法,我打算多說幾句。很多讀者恐怕還記得,十年前,趙先生的徒弟黃積濤在他的系列文章——《心會掌破譯》中曾言:“心會掌的格鬥訓練系統是主張‘先臨敵、後訓練’,要求格鬥訓練→再格鬥’交替進行的”。
兩相比較,對於“先練、還是先打”,黃文與其師確實略有不同,不過,你要想到,趙道新是那種狂熱地強調格鬥的拳家,僅他那句“應把實戰作爲家常便飯”,已顯霹出全豹之一斑;何況,趙先生的“基礎訓練”只是“短期”的,過了這一“短期”,在往後的訓練中仍是“——以實戰訓練爲主”,與武林那種長年空練、練打脫節的“先練後打”截然不同。
另外,趙道新“基礎訓練”的內容,也決定了此入門訓練必然是“短期”的。請看趙道新本人的話——“純粹的基礎訓練一般做爲訓練的開始,它包括如長跑、站樁的耐力訓練;伸筋、跳繩等柔韌訓練。還要掌握一些最基本、最簡便的攻防動作。” 耐力和柔韌屬於身體素質,不是技術部分,對何時進行格鬥練習沒有影響,所以,趙的“基礎訓練”,從技術內容說,便只剩下最基本、最簡便的攻防動作”了,而符合最基本、最簡便”這一要求的技術動作,不外乎直線打的如直拳、崩拳、撐捶等;弧線打的如擺拳、圈捶、摜耳等;螺旋而發的如勾拳、鑽拳、通天炮等。至於學習這三個動作,大多數人用不了幾天就能掌握。
如果趙道新的入門練習僅進行十天、一星期,那麽他的訓練程式,與其徒所言的格鬥訓練→再格鬥交替進行”和“逆思維”的觀點,也就大同小異了,區別只在一個短期的開頭部分。
與趙道新強調“應把實戰作爲家常便飯”相似,“逆思維”主張天天打、月月打、年年打,認爲“對抗是武術所有訓練環節裏最重要的一環”。這一主張,恰恰與流行的八極拳及很多陳腐拳術有著天壤之別。

本能玄虛”的對抗

逆思維”是一種理念,它可以進入八極、大成、形意、八卦等任何一種拳術。對於渴望提高搏擊功夫而又多年無所獲的人,“逆思維”的“練打一體”會使他怦然心動,一拍即合。對於迷醉玄虛武功、重練不重打的人,重打的逆思維”則如《道新拳論》那般,令他們如芒在背。
中突是注定的,兩種觀念從根子上就針尖對麥芒,互不相融。譬如,“逆思維”認爲:人先天就會格鬥(事實也如此),格鬥本能是人有可能成爲格鬥家的基礎,訓練是把一個會格鬥的人變得擅長格鬥。玄虛武術回避“人先天會格鬥”這一事實,玄虛武術眼裏只有仙體沒有凡胎,它有意隔斷本能與武術之間的血肉關聯,在本能與武術之間製造無限大的距離,視武術爲神功,一種可以使人脫胎換骨的奇妙法術。
訓練是把先天會格鬥的人變得擅格鬥”觀念的人,其對本能的態度必然是,不但不漠視,相反還會尊重它。他們潛心研究人的本能搏擊動作與武術技擊動作的關係,並發現人的本能搏擊動作是武術技擊動作的源泉,所謂武術,是對本能搏擊動作的合理化昇華,而非在人的本能搏擊動作之外另創一種技術,簡言之,武術與人的本能搏擊動作之間,改造關係,而非憑空“創造”——仔細觀察就會發現,武術不曾“創造”出哪怕是一招人先天不會的搏擊動作。步法、技法也不例外。
玄虛武術既然漠視本能,仰脖子巴望雲端天際,那麽,拽過文化外衣擡高自己就是自然的了,尤其那些宗教式玄奧話語,最令它鍾情,使它倍覺長了身份、上了檔次,再難以忍受武術“脫胎於本能母體”這個事實。
把外表包裝得金碧輝煌,還只算完成了一半工程,繼之,訓練思路也要重新包裝,比如原先的格鬥動作,像直擊類的拳式等,本來功能十分單純,就是用它打人的。思路改變以後不然了,“直擊”等等拳式,被賦予了一個新的功能——練功夫。

虛無縹緲的“練功夫”

練功夫”一說,普遍彌漫於玄虛武術,譬如,形意拳的五行拳、八極拳的小架”,本來它們都脫胎於人的本能格鬥動作,不用練也會個大模樣(只不過不盡合理)。照逆思維”的思路,你在對抗中使出“直擊”,我告訴你這類似八極拳的“撐捶” (形意崩拳’),你拳斜著往上
,這跟八極“通天炮” (形意鑽拳’)對應上了,你擡腳一踢,踢低了是八極搓踢” (形意也有這一腳)、踢高了是八極點襠腳”。
這些動作你不學就會,學了做得就更好,完全可以上來就打,邊打邊糾正,用不著一個千年磨一劍的“練功夫”過程。
但形意拳卻告訴你:劈、崩、鑽、炮、橫五招,不是學了就打人的,你得先拿它練功夫,等功夫上了身,它們才能用來格鬥。假如這“練功夫”,是趙道新先生所言的:“提高身體素質被稱做‘練功夫’、‘增長功力’。”也沒什麽不對,當格鬥需要的柔韌、速度、靈敏、反應、力量尚欠火候時,即使簡單如“崩拳”(或八極撐捶’)的直擊拳,威力也有限。問題是,形意拳、八極拳,它們所說的“功夫”,不是趙先生那種實實在在的“身體素質”,而是虛幻無比的玩意,不是速度、反應快一些,力量大一些,而是直追超人的神力、神速、神奇的反應能力,而這一切神功,他們聲稱:都能由小架”(撐捶就包含在小架裏)五行拳練出來。更有甚者,一位練拳的老先生,竟夢囈般地謅道:五行拳能練出輕功。撒臆症了。
練功夫”一說,使武術從整體上步入歧途,它把任何一個搏擊動作“從初學到實戰的時間”都無限止地拉長了,造成絕大多數人別說三、五年,即使耗費十數年仍不能從“小架”、“五行拳”裏練出“功夫”。而練不出功夫,搏擊訓練當然遙遙無期。

實戰中的“合”才叫“合”

這橫插一杠子的“練功夫”所以折磨人,原因在,“練功夫”的要領極端複雜玄虛,且波及到任何一個搏擊動作,就像那至簡的“崩拳”和“撐捶”,也逃不過“六合”、四梢、對肝對肺等等多不勝數的要領刁難你。在“六合”、“四梢”這些繩索的捆綁下,人要想從頭到腳、從內至外、還有不著邊際的“心與意”——哪都練“合”了,非得十年八年不行。尤其害人的是,這種“合”是單人獨練出的“合”,一旦投入實戰,立馬整個散架、哪都不合。倘若照顧“合”,保持拳架勁力的“整”,便要犧牲速度和敏捷,其笨其呆其遲緩之狀,可笑至極,仿佛笨牛戰獅子,只有挨打的份兒——我們不是常見練了十年八極、形意的人,連個直擊的撐捶、崩拳都不會使嗎?
逆思維”把搏擊動作“從初學到格鬥的時間”,縮減爲零,而且讓你先“格鬥”後“學習”,然後再學習、再格鬥——無限迴圈。這個“格鬥與學習”的過程,說起來,也是求”,不過,它是在實戰中使你的肢體、神經趨向“合”,而非獨自對空“六合”,至於心與意合等玄虛,絕對不玩。
在實戰中求“合”,類似上樓梯,一級一級往上“合”,你合得多一級,格鬥能力便提高一點。你合得多能打(水平高),合得少也能打(水平低),但不存在不能打的現象,更沒有李仲軒先生說的什麽:一處不合全身哪都不合。李老先生及玄虛武術,合與不合截然對立,一刀下去分兩半,一邊“合”一邊是“不合”,合就是對、不合就是錯。
但如前所述,李先生講的“合”,是獨自空練的“合”,與實戰之“合”是兩碼事,你耗十年了後,練打時,還得重新求“合”,連李先生自己都承認,形意拳的練與打不是一回事,:練是根節摧梢節、打是根節追梢節。既然實戰是“根追梢”,何必讓大家繞那麽大彎子先磨十年“根摧梢”?一上來就“根追梢”不就得了?形意拳本就是速鹹拳,一年打死人之稱,難道非把它改成“十年不出門”,大家都練不出來,才叫有檔次?
有一個常識必須說明,一門拳術的練法是否正確,不是看這一門百十年前出過什麽高手,而是視能夠查證的成功率而定。假如一千個人只有一個人勉強達標,那麽,這種拳術的練法肯定是錯誤的。傳說如海綿吸水,傳說中的前輩高手能有30%的真實性就讓人燒高香了。何況拿傳說當證據犯了常識性的錯誤,武林傳說歸屬民間文藝類,不具有科學論證中的證據資格。
也許有人擡出他老師、他師兄如何有功夫,我要問了,他們那功夫是空練時嚇死人,還是曾力鬥歹徒數名?是講手說招無比奇妙,還是散手中的運用自如?
即便他們真能打,還有一個疑問,人家是按照教你的那套方法練出來的嗎?
假如用逆思維”練八極、形意,你老師有沒有真功夫,幾天練下來你就明戲,因爲開頭就得“打”啊。
(
責編:高生)
摘自:《搏擊》200512 作者:韓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baji 的頭像
    baji

    圓明武學格鬥八極拳北新傳承道場

    baj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